在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风靡全球的今天,无数用户通过输入指令获得文本、图像甚至视频内容。但一个关键问题随之浮现:用户提问生成的内容,著作权究竟归谁?下面,本律师将结合最新司法案例与法律规则,为您厘清这一新兴领域的权属逻辑,助力企业规避风险、守护数字资产。
一、法律现状:用户能否成为著作权人?
根据我国《著作权法》,作品的认定需满足“独创性”与“智力成果”两大核心要件。若用户通过DeepSeek生成的内容体现其个性化表达与智力投入,则可能被认定为作品,用户享有著作权。
独创性认定:2025年武汉东湖法院审理的“AI图片侵权案”中,法院明确用户通过调整关键词、参数生成的图片,因体现了“构思、技法与审美选择”,具备独创性,著作权归用户所有。
智力投入标准: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类似案件中提出,若用户对生成内容有“控制与预见”,如反复调试指令、筛选结果,则其智力投入足以构成著作权基础。
结论:用户并非“一键生成”的旁观者,而是深度参与的创作者。只要生成内容符合独创性要求,用户即可主张著作权。
二、司法实践:平台协议与权利归属的博弈
尽管司法倾向于保护用户权益,但平台协议可能成为权利归属的“隐形杀手”。目前主流平台协议分为两类:
1. 权利归属用户:如ChatGPT明确用户拥有生成内容的所有权;
2.权利归属平台:部分国内平台(如文心一言)声明平台保留知识产权。
风险提示:
协议陷阱:用户若未仔细阅读条款,可能默认放弃权利。例如某平台协议规定“生成内容归开发者所有”,用户维权将面临障碍。
司法突破:即使协议约定权利归平台,法院仍可能根据用户实际贡献调整权属。如武汉案例中,法院未受平台协议限制,直接认定用户为著作权人。
三、风险防范:企业用户的合规策略
企业使用DeepSeek等工具时,需从以下三方面规避法律风险:
1. 确权前置:
对生成内容进行著作权登记或时间戳认证,固化权利证据;在平台协议中明确约定权利归属,避免模糊条款。
2.侵权防控:
避免输入受版权保护的素材(如他人文章、图片),防止生成内容构成“实质性相似”;
使用AI监测工具筛查生成内容,防范无意侵权。
3.争议应对:
若遭遇侵权,可依据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,要求平台提供技术协助与证据保全;
通过诉前禁令快速下架侵权内容,减少损失。
四、未来趋势:法律与技术的动态平衡
随着技术迭代,著作权规则将持续调整。例如:
1、署名义务:生成内容需标注“AI生成”标识,避免公众混淆;
2、保护期限缩短:AI内容可能适用更短保护期,以平衡公共利益;
3、合理使用扩展:训练数据的使用或纳入法定许可,降低企业合规成本。
**结语**
在人工智能重塑创作规则的今天,企业需以法律为盾,以技术为剑,方能守护数字资产的价值。若您对DeepSeek生成内容的权属存疑,或需定制数字版权保护方案,欢迎联系本文作者团队。免费提供《企业AI生成内容合规指南》,助您在创新与合规间找到最优解。
通过专业解读与实战策略,我们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前瞻性法律支持。在数字创意的浪潮中,您的每一份智力投入,都值得被法律精准护航。
(文中案例与数据均来自公开裁判文书及政策文件,已做脱敏处理。)
[作者简介]
隋兵律师,数字版权领域资深律师,为多家科技企业构建数字资产保护体系。1991年毕业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中文专业,1995年毕业于青岛广播电视大学(Qingdao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),考取国际贸易专业中美双学历。1998年山东大学法学专业(自考)毕业,2000年取得律师资格。
现任职务:
山东中苑律师事务所副主任、高级合伙人、执行团队负责人。
房地产业务部主任、证券与投资业务部主任;
山东省律师协会考核委员会副主任;
山东科技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导师;
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律师团成员;
中国(青岛)国际专利运营联盟法律事务合伙人、副秘书长;
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;
第八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创业导师;
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;。
业务专长:知识产权、执行、税务、投融资、公司治理、房地产建设工程、民商事诉讼、行政诉讼。
Copyright(c)中苑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鲁ICP备14006336号 监督投诉电话:85816883 80920297 85812869 85815637 85813597 传真:0532-85818100